公示公告

更多

聚焦绿色乌审

更多

专题专栏

更多

文明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播报

【我家40年】一口水井:40年前是生计必需,40年后是最美风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20

在内蒙古农村,百姓吃水困难的状况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起初,村民需要从河里挑水走几公里的路回家,后来有了辘轳井绞水。再到后来,手压井压水、深井抽水进入千家万户。现在,老百姓终于吃上了自来水……农民吃水方式的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巨大变化的有力印证。我家40年的故事,就藏在一口水井里。

讲述人:贺占军,男,55岁,农民;

记录人:贺林静,女,30岁,讲述人小女儿。   

我从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边长大,住的房子是坐落在沙漠峡谷半山腰上冬暖夏凉的窑洞。整个半山腰整齐排列着一排窑洞,你家两孔、我家三孔,孩子们这家门进那家门出,好不热闹。每到集体出工时间,队长站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吼一声,声音在河湾里绕来绕去,前后三四道湾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窑洞通往河边只有一条小路,刚好够一架勒勒车通过,路的一边是陡坡,一边是用泥土筑起的高墙。这条小路,村民们每天挑水、下地、摘菜……不知道要往返多少个来回。最让人苦恼的还是挑水,无定河的水是全村人的生活饮用水源,不到十岁,我就开始帮家里挑水。在河边的取水口(其实就是用两块石头垫一下,以防取水时滑入河里)舀上满满两桶水,用扁担一挑,三步一歇息,两步一大喘,那300多米长的上坡路感觉总也到不了头。十多岁的时候,力气稍微大了些,可是桶也跟着“长大”了,挑水路还是那么长。那时候,因为挑水困难,所以我们用起水来一点儿也不敢马虎,挑回来的水只敢用来吃喝,脏衣服都是拿到河边去洗,有时候就连洗脸也要跑到河边,家里的水真是比油还要金贵呢。

1991年,我新盖了土坯房,虽然搬离了黑漆漆的窑洞,可吃水成了大问题。几个月后,我与三哥家合计,在新房子东南角100多米的地方挖了口辘轳井,这才解决了两家人的吃水问题。

水是有了,但是水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夏天,漫山遍野到处是苦生虫,白白胖胖的苦生虫总喜欢往水井里爬。有时候早上起来忙着下地干活,顾不上挑水,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挑上一担水回来,水上面就飘满了虫子。女儿看着水桶气得直哭,我有时候也觉得倒胃口。可时间长了,一家人也就慢慢习惯了。即使是这样的水,也从不舍得浪费。一家人用一盆水洗脸,洗完脸的水用来洒地,或者积攒起来洗衣服、喂牲口。遇上下雨天,屋檐下摆一溜儿盆子,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接好的雨水够几天甚至半个月饮牲口的了,不知道给农忙时的我们省下了多少时间和力气呢!

2002年,村里开始整修土地,我前前后后盘算了几个月,狠下心打了眼深井。有了这眼井,不仅有了开发新地的条件、增加了家里的收入,还彻底解决了我家的吃水问题,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把深井边上的闸刀一合,看着甘甜的井水喷涌而出,我的内心真是比那井水还甜。农村的夏天用电负荷重,遇上停电,辘轳井还能发挥一下它的余热,咯吱咯吱绞上几桶水应急用。随着全旗农网改造进程加快,长时间停电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我家的辘轳井也就正式宣布“退休”了。

现在,辘轳井在农村也鲜少见,偶尔看到便会引得人们惊呼不已,像看见古董一样惊喜。大家围观、品评、拍照,争抢着体验用辘轳井打一桶水的乐趣,一口井俨然成了一道风景。

2016年,国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旗委政府全面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为农村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吃水是更方便了。水缸就在锅台旁边,水龙头一拧,不一会儿满满的一缸水就清澈地荡漾起来。对于从小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农村地区的我来说,从不敢奢望有一天能够享受上城里人的待遇。然而改革开放40年,我们这些农民可是亲眼看见、亲身经历了提档升级的待遇,吃水、用电、种养殖、子女就业、医疗服务、养老保障……党和国家特别照顾我们农民,我们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美好!

记录人的话:为了生存,父辈们依河而居;为了发展,他们搬家打井,努力生活。取水方式的变化既是改革开放40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父亲那一代人不向贫困低头、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史。作为后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像父亲经常教导我们的那样,要心存感恩,继续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乌审旗委宣传部 乌审旗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邮编:017300 电话:0477-7582241 传真:0477-7582241
邮箱:wsqwmb@163.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