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1-07
中共乌审旗委书记 牧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千百年来黄河文化与边塞文化,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乌审旗集聚、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基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乌审旗牢固树立用抓经济的理念抓文化,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政府抓、企业投、民间促,深度挖掘、有效整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文化“软实力”,科学构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板块”,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发展,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全旗GDP的“一大支柱”。
一、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实施“文化铸魂工程”作为凝炼乌审精神、提升人文内涵的有力抓手。文化铸魂就是以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全旗干部群众团结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引导广大干部始终保持追求绿色、崇尚文明、务实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依托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书香乌审”、精神文明“五个一”创建活动,发挥“绿色乌审大讲堂”等宣传阵地作用,组织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进”宣讲普及活动,宣传选树道德楷模和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奉行家庭美德,凝炼“绿色、和谐、务实、创新”的乌审精神,为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弘扬马头琴文化作为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要以马头琴文化为引领,着力构建集保护传承、推广普及、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建立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的“四库一系统”的信息数据体系,全面推广普及马头琴文化,充分发挥马头琴乐团带动引领作用,成立马头琴协会、兴趣小组、培训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部分学校音乐课必修课程。加快完善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文化大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建设标准化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加快影剧院、博物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农牧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牧区“十公里文化圈”。搭建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大力培育主题突出的各类“文化独贵龙”,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通过开展“萨冈彻辰文学艺术奖”征文活动、察罕苏力德那达慕大会、敖伦呼热胡文化集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把更多的文化资源转向基层,把更多的文化项目建设在基层,把更多的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
三、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培育战略品牌作为壮大优势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文化产业是智力产业、创意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比较效益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突出抓好特色文化品牌、繁荣活跃文化市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一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培育一批有实力、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依托马头琴文博苑,精心策划、定期组织举办全国及国际性马头琴音乐会、大奖赛及学术研讨会,集中精力推出1至2部全面反映乌审历史、人文和艺术精髓的扛鼎力作,结合地方民族特色,编排形式多样的原生态小型歌舞表演,重点打造马头琴文化品牌;依托生态文化园,组织国内外的未婚青年举办集体婚礼,重点培育鄂尔多斯婚庆礼仪文化品牌;选择乌审召庙、察罕苏力德旅游区等历史渊源深厚的地区,培育和打造一批有氛围、有特色、有影响、有名气的祭祀文化品牌;依托新型工业、现代农牧业、民俗文化,打造旅游节点,形成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科教旅游、绿色农牧业观光旅游、民族餐饮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长廊,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草原“那达慕”等节庆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提高我旗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创造新的财富源泉,扩大经济发展总量。二要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生命力。繁荣文化市场重在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规范市场运作行为,扶持和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精品。既要通过品牌建设推“概念”,更要通过产业发展搭“载体”,把品牌建设融入产品发展之中,把区域文化特性和时代精神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要以“鄂尔多斯(河套)人”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为基础,以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和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等地标性文化品牌资源为引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及民族服饰、根雕、乐器等生产加工配套服务业,积极选择、包装市场前景好、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增加值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三要创新文化载体,铸造文化精品。不断丰富《敖伦呼热胡》、《乌审文艺》、《马头琴》等刊物内容,引导和支持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的创作,鼓励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比赛、展演、评奖活动,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以马头琴文博苑为载体,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建立民族文化实习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辐射带动全旗农牧家乐发展;在文化园区中发展书画创作展览、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印刷包装、传媒出版、电子网络图书、数字影院等新型业态。通过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整体由单纯的休闲娱乐向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转变。
四、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把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作为增加文化含量、提高经济价值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推进文化元素与工农牧业、城镇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和渗透,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把我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提高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一是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挖掘、整理、提升我旗的各种文化元素,大力发展以马头琴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加快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将鄂尔多斯歌舞文化延伸到旅游点和农牧家乐,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影响大、效益好的高端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依托巴图湾水库、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和萨拉乌苏遗址,深入挖掘山奇、水幽、沙美等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沙漠观光、特色运动、科考教育、高端会展、商务接待、民族餐饮、民族风情体验、品尚度假与康体养生”为主要内容,着力打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积极与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对接,将巴图湾景区建设成为大学师生采风、写生、培训的综合实习基地,建设少儿生活体验馆和艺术家采风创作新村,不断扩大我旗文化旅游业的对外影响力。同时,积极与成陵、延安、银川等毗邻地区对接,形成蒙、陕、宁大文化旅游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大力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要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乌审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彰显城市魅力,吸收汉唐建筑风格,融合蒙元文化元素,统领城镇规划、城镇景观、建筑风格,让建筑与文化和谐交融,让历史文化与时代气息交相辉映。集中打造马头琴音乐厅、马头琴演艺广场、马头琴十大名人和二十二首名曲广场、马头琴组件和制琴材料展示园、马头琴名人之家以及马头琴博物馆、萨拉乌苏博物馆、匈奴博物馆、民间文艺创作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逐步形成集马头琴文化艺术传播区、马头琴生态文化展示区和马头琴艺术村为一体的马头琴文化产业园。三是大力促进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要着力把文化与现代农牧业结合起来,依托“皇香”、“蒙祥”、“赛哈白”等绿色有机农畜知名品牌,以“土、特、纯”为重点,建立一批集绿色美食、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农(牧)家乐,大力发展“耕读之旅、有机农畜产品体验”等田园文化体验游。要着力推进文化元素与高端工业的融合和渗透,把文化理念渗透到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砂产业等能源产业的工业设计、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以文化创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向高端示范和循环经济发展,让文化在融合发展中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策划搭建工业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以高端示范为依托的生态主题公园、绿色环保体验馆、工业治沙科技馆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品牌文化。以文化塑造企业精神,突出做好“诚信文化、包容文化、竞争文化、创新文化、转型文化”五篇文章,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五、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建立文化投入长效机制作为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形成强大合力的重要保障。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化配置各种文化资源,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要着力解决组织问题,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党委政府的最大使命来抓。党政“一把手”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领域重点工程一样抓重点文化项目,“咬定青山不放松”,汇聚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要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节庆办和宣传文化发展中心,成立文化产业开发办公室,负责组织拟定文化产业规划目标和相关政策,进一步整理提升我旗现有的文化资源,指导和协调文化产业有序开发;帮助新华书店、乌兰牧骑、广电中心等经营型文化单位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走多元化、市场化的路子。二要着力解决投入问题,把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作为核心要素来抓。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调整相关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投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批次建成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工程;设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资文化产业;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支持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文艺精品创作。三要着力解决人才问题,把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最大责任来抓。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造就一支既熟悉业务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家人才队伍和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力量。要着眼于建立一套开放有序的用人机制,针对稀缺、特殊、高层次文化人才出台相关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不论身份、级别、学历,德艺双馨、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与贡献、能力直接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 上一篇:苏力德苏木: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并重
- 下一篇:嘎鲁图镇:跨越发展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