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公告

更多

聚焦绿色乌审

更多

专题专栏

更多

精彩瞬间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瞬间

我的大漠 我的乌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8-08

曹文清

       三个月前,我从乌审调到市局工作。我全方位地尽快地熟悉着了解着康巴什这座新城,并为之快乐努力地工作着。康城震撼着我,我的感官告诉我,康城是美丽的!它既是一张名片,又是一个精品,更是一种艺术。可谓是穿越时空的经典,精美绝伦、气势磅礴!博物馆如同深褐色异形的鸟蛋,图书馆恰似三本横空出世的草原圣经,大剧院好比鄂尔多斯姑娘高高的头冠,文化艺术中心仿佛是蔚蓝大海上波涛起伏的曲线,展览中心犹如盛大的穹庐圣殿,新闻中心好似一个无限放大的真实的圆形镜头。所有这一切无不飘逸出空灵、婉约、曼妙,弥散着雄健、成熟、美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是何等的快乐、幸福、惬意!然而当我独处或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一种抹不去的忧伤,特别是在周末往返康城与乌审之间,常常被许多熟悉的环境和景物或者是故人感动着,甚至在暗夜里会静思苦想直到潸然泪下。是谁使我这样揪心撕肺般的伤感呢?对于生活在以毛乌素沙漠为统驭的乌审人而言,大漠乌审在我心中早已幻化为一种精神寄托的参照,一种支撑美好憧憬的符号。我知道,我对养育我成长的这金色大漠乌审爱的太深了,才会有那么多贮藏、温存、意绪、感动,那么多记忆、揪扯、遐思、牵挂……

  我仿佛看到,美丽的萨拉乌苏河九曲盘转、迂回涤荡,在峡谷中穿行流淌,甚至感觉7万年前茹毛饮血的人类祖先就站在我们的身旁,还有纳玛象在怒吼,大角鹿在跳舞……大漠乌审展示的是鄂尔多斯远古的丰饶与厚重,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作为每个炎黄子孙,只要提起萨拉乌苏的“中国牙”,都会顶礼膜拜,把这一标志浸淫于思想骨血之中,油然而升的是一种敬意,从而感觉大漠乌审的魅力神奇。

  更为神奇的是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中的乌审人用生命和汗水创造了一曲曲荒漠化治理的绿色传奇。曾经的大漠乌审水草丰美、绿色无比,然而千百年来,人类无休止的战争,疯狂的垦殖,过度的放牧,使这一片草原逐渐成为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真实写照就是大漠乌审沙丘起伏、黄沙连绵,浩瀚的沙漠没有绿星几点;风沙肆虐堪比野兽狂窜,黄沙巨浪拔地通天;沙尘遮住了太阳,白天犹如暗夜;风沙摧毁了生活的农田,夺走了牲畜的家园,抵住了每家人的后墙房檐。大漠把乌审困在了飞沙走石中,乌审人在大漠中挣扎喘息,但大漠沙害始终没有吓倒乌审人,乌审人成就了一曲天人和谐的绿色交响乐。在近60年的改天换地中,乌审10万儿女前赴后继地奋斗着,使这片绵延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梁逐渐消失在世人的眼中,成为旧貌换新颜的绿色交响乐,同时也创造了一曲人类环保的民间史诗。人类的环保意识应该是从有了人以后的上古时代,但真正把环保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制约措施,还应该是近百年的事情,特别是对工业环保的提出,强调低碳之类的科学警示,最早的资料可追溯到1959年的内罗毕会议和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对于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一个可借鉴的通用方式和方法,不要说阻止荒漠的侵扰,也不要说利用荒漠,更不会有像钱学森老人提出的“百年之内,在沙漠挖出千亿产值”的设想。然而英雄的乌审儿女奇迹般地创造出了解疑世界性难题的灵丹妙药,放射出了一颗难能可贵的卫星。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园林化的苏里格煤气田,厂在林中走、水在园中流的乌审召生态工业园,人间仙境的朝岱新牧区,把煤矿建成公园的黄陶勒盖矿区,还有沙漠深处李京陆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这一切,让世世代代受到沙漠侵扰的人们,不但看到了希望,而且享受到了幸福。这是乌审儿女的“华丽转身”,也是人类一直期盼的盛世美景,更是钱学林老人所期待的沙漠变成财富的至高愿望。大漠绿色情怀,乌审人沙漠梦魇,我们理应记住宝勒日岱、殷玉珍、乌云斯琴、浪腾花、盛万忠、张永举这些与沙漠共舞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民族为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优良传统,而且还有一种博大开放的胸襟,向世界抛出了一把保护自然、改造自然、解决荒漠化问题的“金钥匙”:其一“围封转移”,是在沙区实施效果明显的治沙措施;其二用产业化的理念治沙,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今后彻底治理沙漠的最终途径;其三让工业化思维进入生态领域,做到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关键。这些经验对生活在全世界特别是非洲和中东地区沙漠的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企盼和福音。

  绿色乌审显现的是乌审儿女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最为可贵的品质。作为大漠的儿子,生于斯,长于斯,从小感知大漠神奇,体会壮美与柔情,觉得大漠乌审就是一个“美”和“绿”的传说,更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大漠中千回百转的漠中人的摇篮和天堂。幼小的我,在平缓的沙滩上匍匐前进,进而学会走路,在沙窝里玩耍,困了在沙坡上酣睡,直到背起书包在沙漠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上学,毕业后又回到沙巴拉儿中的城市工作。这半生,怎么也一直也没有离开过沙,并且是伴着风沙长大的。风沙就是我们这些沙漠人家娃娃写在生命里的诗行,风是我们的呼吸,沙是我们的本源。是一粒粒滚烫的沙子教我们学会了坚韧、坚强,是一条条带有野性的风儿鼓励我们战胜自然、战胜自我,使我们变得坚定、坚信!大漠的风把沙吹奏得像马头琴音乐般动听,被乌审人弹奏出一个又一个绿色音符和一片又一片鲜花拥簇的绿洲。难怪外地人都这么说,“乌审旗是个好地方”,“绿色乌审更是名不虚传”,我为我是一个大漠乌审人而骄傲自豪,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更多……

  就拿乌审的城市建设来说,按照“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建设一流的生态型文化城市”的总体思路与建设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和融资经营城镇的战略,乌审人进一步弘扬了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理念,把个小城镇建设得自然恬静、生态纯美、富有色彩。虽然没有康城那么有名头,但却以绿色和生态,宁静和优雅,以独特的文化景观为人所瞩目。进入乌审,第一印象就是街道宽敞整洁,绿色与鲜花相伴,几大广场与公园更是别具特色,以“萨拉乌苏河”命名的萨拉乌苏公园,以“苏里格气田”命名的苏里格广场,以著名的“独贵龙运动”命名的“独贵龙”广场,以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命名的马头琴文化广场,以“嘎鲁图”为汉译的鸿雁为主题命名的鸿沁湖公园,无不显示出旗中心、主街道与房屋、湖水、绿树交相辉映的生动、美丽、安闲的画面。造型各异的楼宇,玲珑别致的夜景灯饰,舒展自由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乌审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城里数苏力德碑最为耀眼,建筑材质主要以花岗岩为主,整个碑的寓意为“团结、力量、向上”。碑高39.9米,每个数字都代表一定的内涵,数字“3”,蒙语音译是“好”的意思,数字“9”为大,寓意为“长久”、“久长”。北边与苏力德碑相连的是一座天桥,直通行政办公区。每年春夏,桥上挂满了鲜花,形成了一个景观,也称之为“花桥”。这一碑一桥,赫然成为乌审城市的象征。一个城市有她基本的面貌,也有她多彩的色泽。乌审人把建设生态景观提升到建设城市文明的高度,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特点。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共性,当满眼婆娑的绿树和热烈灿烂的花朵以及氤氲扑面的湖水伸展在你的脚下,游弋于你的身边,你是何种的感受啊!你还想说什么呢?诚哉斯言,“美丽”是千言万语道不完的。我的大漠我的乌审,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家园。

  也许是造物主的眷顾,大漠乌审的美丽总是与文化结缘而成孪生兄弟的。美丽的草原,悠悠的无定河水,蒙古人世代生活、繁衍的游牧地,孕育积淀了乌审丰厚的文化底蕴,使美丽的乌审浓墨重彩更添文化的光环。八百多年前,从成吉思汗的神灵留下“九游白蠹”的时候起,乌审人长期保护、祭奠成吉思汗的战旗“哈日苏立锭”,就形成了“苏力德”文化。敖包起初是用沙土、石头或沙柳等物堆成的堆子,作为草原上行人的路标,后来发展成蒙古族供奉天地、神灵、祖先的祭台,同时也是聚众集合议事的场所。勤劳朴实的乌审蒙古人把祭敖包民俗的历史和传统的“那达慕”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祭敖包民俗演化成为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这种独特的“敖包文化”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观,感受到当今草原繁荣兴旺和草原人民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乌审的歌舞更是独树一帜,传承了独具特色的礼仪习俗和宫廷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以《筷子舞》、《盅碗舞》为代表的民间歌舞,风格独特,堪称世界文化奇葩,使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鄂尔多斯歌舞之乡”。这里也是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萨冈彻辰、贺西格巴图等史学家、诗人,是蒙古文化史上最为璀璨的星辰,特别是萨冈彻辰被誉为蒙古族的“司马迁”,其代表作《蒙古源流》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乌审很多牧民学会搞创作,尤其擅长创作诗歌。据不完全统计,全旗有知名作家作者500多名。我们很难想象,大诗人郭小川也和乌审有着很深的渊源,1966年他在乌审体验生活四个月后,撰写了长篇通讯《牧区大寨——乌审召》,赫然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头条位置上,乌审召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当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陪同以马里苏丹联盟党政治局委员、司法部长凯塔为首的马里代表团来乌审召访问,看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陈毅元帅诗性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治沙种树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这辉煌的历史,让大漠乌审人感到无上的光荣和骄傲。多少年来,乌审人把“牧区大寨”这面旗帜高擎在天,发扬“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使大漠乌审因文化而变得生动丰满,因文化而让世人所瞩目。作为一个长期工作生活在大漠乌审的人来说,感受着这片文化热土,在心底里对大漠乌审充满的是无限的敬意、热爱、感动。

  大漠乌审还是革命老区,早在1928年,这里就成立了纳林河党小组,1935年建立了掌高图党支部。当年一大批热血青年从草原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的火种。革命的火种从延安传到乌审草原,高岗、乌兰夫、宋任穷、宋时轮、马文瑞、奎璧、曹洞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巴图湾游击队、蒙古族50人代表团参观延安等故事,至今在人们中间流传。还有一位著名的蒙古族民族民主革命家、“独贵龙”运动的杰出领袖席尼喇嘛,他的名字早已和大漠乌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乌审人心中。秉承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今日的乌审人在不断地追求着、进步着,一条条柏油路,勇敢地伸进大漠,一直伸向天边;一座座天然气井架星罗棋布,高耸入云;一口口煤井喷吐乌金,滚滚流淌;一片片厂房拔地而起,机声轰鸣;一桩桩民生实事,大放异彩,铺就幸福辉煌……勇于追求、敢于探索的大漠乌审儿女,以满腔热血,放飞理想,播种希望,把黄沙锻造成了黄金,把荒凉封存成了绿色银行,把贫穷变成了财富……

  有人说,大漠乌审是一部天书,是一本耐读难懂的天书,其实,只要你了解了她的丰富与渊源,在她那丰腴的土地上用情感和智慧的犁铧耕耘播种,你就会读懂她,陶醉于她,一如陶醉于大漠中那水盈盈、亮晶晶的海子、淖儿或湖泊。她们与生俱来的纯净,犹如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凝神着我们,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来,灵魂也开始变得通透明亮。我情愿做这些海子、淖儿或湖泊边上的风与沙,与她们共守我的大漠乌审我的家。“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我会用歌声续写明天大漠乌审我的梦。

乌审旗委宣传部 乌审旗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邮编:017300 电话:0477-7582241 传真:0477-7582241
邮箱:wsqwmb@163.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