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孩子有了少年宫——乌审旗乡村学校少年宫侧记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0
宽敞的活动场地、专业的指导老师,有趣的活动内容。随着乌审旗沙尔利格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正式使用,学习绘画、乐器、跳舞、书法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再是城里孩子们的“专利”;如今,乌审旗许多农村牧区孩子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伴随着气势恢宏的马头琴声,数名小学生在马头琴室内舞动起来,他们围成半环的形状,在指导老师的电子琴声伴奏下,时而摇动身形,时而挥动琴弦。这个马头琴培训班于2009年开始,期间多次受邀在区、市、旗演出并获奖,现有50余名小学员。这是在乌审旗沙尔利格中心小学每天都能看到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情景。
在突克齐·孟和那顺纪念馆内,孩子们正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他的生平与事迹。突克齐·孟和那顺毕业于沙尔利格中心小学,他平生获得的奖励、发表的书刊和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敬业都值得学习和传承。这里始建于2008年,是乌审旗中小学德育基地。
几步之外的乒乓球活动场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玩耍着。场地不够,有的学生索性在旁边空地上“战斗”起来。控球、攻球,孩子们俨然一副“运动员”模样。
在这里,从民族乐器、沙嘎、四胡、民族服饰、祝颂等,到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陶艺、科技活动等,都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走进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里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对所有的孩子免费开放,共有23种活动项目,总有孩子们称心的选择。
沙尔利格中心小学始建于1890年春天,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校园内有学生德育教育典范的“三宝一奇”,即光绪年间制造的大铁锅、百年老榆树、1878年水井及文豪贺希格巴图雕塑。学校现有328名学生,其中蒙古族和留守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乡村学校少年宫也成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载体,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
据沙尔利格中心小学校长介绍,开展少年宫活动以来,针对该校作为蒙古族聚集地,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抓手,主要是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以各种民族的特色,比如说马头琴、民族舞、民族歌曲、射箭、摔跤、布鲁等来丰富这些民族儿童的课余生活,推动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现学校每名学生都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爱好特长。
乡村少年宫让农村牧区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乌审旗各乡村学校少年宫以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课外活动要求为目的,以全面推进民族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爱家乡情感为重点,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调动文化志愿者积极性,深入基层为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指导文化类兴趣活动开展;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为学生们讲述民间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乐器的使用,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为农村牧区未成年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据了解,乌审旗现有四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共有1680名孩子受益。
(杨潇)